半年前,我曾写过一篇文章,说今年互联网人的跳槽逻辑变了。现在看,那是一个几近清晰的结论。2022 一整年,如果细心观察的话,会发现曾经叱咤风云的那些互联网公司,都不约而同提到了一个词:降本增效。
而在更早的几年,降本增效则是技术更胜一筹的互联网公司在向传统企业推销自己的云计算产品时的说辞,那时互联网公司摧枯拉朽,补贴用户、赋能别人、颠覆旧物,话里话外显露出都是只有矛,没有盾,进攻再进攻的霸气。可是,时间又曾饶过谁,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任何行业、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周期性。
曾经,互联网女皇 Mary Meeker 提出了“烧钱换增长”的概念。受此影响,一定要先盈利的想法被打破。依靠投资,快速拉动用户量、营收的增长,然后再 IPO,这种经营思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主旋律。
记得 2017 年时,我的一个投资人朋友说,他们关注的投资标的至少是月对月 30% 的增长。这个月比上个月增长 30%,下个月又比上个月增长 30%。至于利润?在快速增长的时候,谁看利润。况且,估值的逻辑,也不是以利润为主要基准点。
“都在忙着抢地盘扩张,你却不舍得投入,格局小了。”这是朋友在数落一个公司 CEO 时说的话。现在他再想起来当年自己那股子劲,都有点不好意思。人在那个环境里,被裹挟进去了,丧失了独立思考能力。
这种新经济跟资本快速结合,让互联网公司以数倍于传统公司的速度发展。增长的时候,什么都不是问题,所有人都信心十足。
但明眼人都知道,不可能一直增长,一直上扬。同时,外部环境也在发生变化,疫情反复、中美关系恶化、中概股受挫。就这样,增长停滞,再加上外部环境的影响,让互联网公司一下子感受到了寒气。如果没有投资输血,如果增长不能依旧,那势必要调整经营策略。得盈利,得降本增效,得适当裁员,得替换 ROI 比较低的员工,得准备好充足的粮食过冬。
这是今年一年,国内外很多企业调整经营策略的宏观逻辑。要理解现在就业市场的情况,我觉得必须得理解变化背后的逻辑。
过去几年,字节跳动、快手、美团、蚂蚁金服、美团、滴滴、好未来、跟谁学、猿辅导等等公司都经历了员工人数的快速扩张。公司缺人,想招到好的人才,钱自然就得给到位。于是,悄然之间,行业的平均工资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在快速增长。
以 K12 火爆的那几年为例,恰好当时我也在这个行业。一些运营岗位的同学,工作经验也就 3 年左右,履历平平,但动辄就要出两万多的月薪,让我等中小公司叫苦不堪。你给不到?那不好意思,爷跳槽得至少加薪 30%。反正,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
类似的例子屡见不鲜。这是市场导向,供需决定价格。我不知道用泡沫来形容那几年的行业发展是不是合适,但置身其中,我们能感受到那种上扬的趋势,并享受到了部分发展红利。
现在,行业爆发式增长的时代已经远去。新的增长赛道,也许是新能源,也许是 SaaS,也许是芯片,也许是 Web3,现在还无法判断出来。就比如新能源,国内蔚小理几家企业,都还没渡过危险期。
正是旧力已尽,新力未生之时。
前两天,我同事瑶瑶和资深互联网猎头 Bean 聊天。从他们那里,我得到了一些信息,分享给你:
1、行业正在慢慢回暖,但 2023 年,依然悲观,从最近几个大佬的讲话里也能看出来。未来,互联网行业不可能再回到之前那个爆发式增长的阶段了。这是基本认知。
2、宏观上看,寒气不断。但微观上,还有很多亮光。比如抖音、拼多多、小红书、得物,以及部分芯片、SaaS 创业公司依然在增长和扩张。所以,虽然悲观,但也不要畏首畏尾。
3、就像昨天张勇的信里所说,“唯有发展才是硬道理,才能解决今天碰到的很多问题。打铁还需自身硬。”对于我们个体来说更是这样,自己发展好了,自己能力强了,很多问题自然会被击破。抓住主要矛盾。
4、谨慎,尽量不要裸辞。骑驴找马,先保护好自己。
5、跳槽时,尽量想清楚自己的发展诉求。每个人,不同阶段要提升的能力是不一样的,关注目标公司能否匹配自己下一阶段的发展规划,关注目标公司做的事情能否给自己带来新的机会。
6、降低涨薪预期。薪资合理即可,更多关注做的事能否让自己开阔起来,为未来更好地积蓄能量。
7、两条腿走路。先是手艺人,才是管理者。不要过度迷信自己的管理能力,不要沉浸于权力的温床中忘乎所以。
8、还是劳东燕老师那句话:强调努力学习与认真做事,不是为了追求世俗意义上的成功,而是为了你们将来有更多的选择自由。倘若有一天,你们觉得周遭的环境不适合自己,有一点防身的本领,至少让你们不至于失去“仰天大笑出门去”的豪气,无需一味地忍耐或者委屈自己,仰人鼻息地过上一辈子。
池老师昨天用墨问便签录了一个播客,《给自己打造一把锐利的钥匙》,如果你正在纠结如何提升自己,如何能去大厂,如何能让自己进入新阶段,那你可以听听。
评论